中国食品安全网讯 11月3—4日,由中国食品安全报社、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工作交流大会暨全国食品产业高水平发展(甘肃)大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本届大会以“加强监管信息交流,共治食品安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原一级巡视员、甘肃省食品安全促进会会长王庆邦出席会议并发言,主要发言内容如下:
众所周知,枸杞作为药食同源的物质,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重的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的喜爱。枸杞在全球的分布比较广泛,特别是它分布在南纬20度到北纬60度的广大区域。中国是全球枸杞生产第一大国,常年枸杞种植培养面积在150万亩左右。近年来,枸杞的种植培养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例如,2023年全国枸杞种植培养面积达到183万亩,鲜果产量达到140万吨,干果产量达到24万吨。
我国枸杞的种植主要分布在六大区域,也就是宁夏、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北、山西。中国的种植培养面积六大区域主产区的农民收入50%来源于枸杞的种植。青海的种植培养面积是最大的,宁夏因为它原产地的影响力,形成了一种品牌效应。甘肃的枸杞因其地理位置不同的特殊性,它的品质品相比较好,成为十大陇药之首。因为它的色泽红润,颗粒饱满,味道甜美,所以甘肃的枸杞在中国的枸杞市场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各产区都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主要聚焦前端的优化培育和终端的管理管控及后端的提升改造。主要聚焦了它的良种和良方的加工培育,所以在枸杞的培育上还有加工制作上都有很大的提升。比如说白银市引进了一家公司叫“杞生源公司”,它年产枸杞达到了3000吨、产值2.1亿元,实现了枸杞深加工到精加工的转变和新的突破。
今年9月,央视财经调查披露了青海、甘肃的个别农户用硫磺熏枸杞的事件。中药材在加工制作的步骤中,对药材的形状和色泽没有要求,因为在中药材制作的步骤中需要打破果实的原始形态。枸杞颗粒是否饱满、色泽是否圆润,都对中药材的加工没有多大影响。所以,硫黄熏蒸的枸杞都流向了食品领域,对食品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借此机会我想就枸杞如何健康发展和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以下四点:
一是提高农户法律意识,引导其规范生产经营。央视曝光的青海、甘肃用硫黄熏蒸枸杞是个别事件,但是对食品安全特别是枸杞产业的发展危害极大。这反映出了部分农户法律意识较差、质量意识淡薄,缺乏品牌意识和诚信意识。为此,我们要加强法律和法规的教育,坚持守信经营,引导其规范种植,树立品牌意识。
二是政府要积极担当作为,推动产业提档升级。枸杞事件再次提醒各级政府要主动担当,尤其是枸杞产业的大市大县,要始终聚焦我们产业的重点。坚持龙头引领,加大政府投入,开展绿色标准化的种植示范。充分的利用乡村振兴政策,以农民合作社为依托,提供一些烘干设备和集中加工烘干区,建立绿色种植的规范化加工产业基地。还有要改造传统小作坊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实现产业提档升级。
三是加大监管抽检力度,维护良好市场秩序。特别是农业农村部门,要推广标准化种植、绿色种植,农业部门特别是在产和储存以及田间地头的加工和运输这个环节要加大监管的力度。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对加工流通这个环节加强监管。特别是要加大抽检力度,坚持零容忍。
四是倡导健康理性消费,防止盲目攀比之风。广泛开展食品安全的科普宣传,提升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和识别能力。杜绝购买增色提亮的枸杞、杜绝攀比,让群众相信色泽鲜艳并不一定是好吃的,好看的并不一定是安全的,防止上当受骗,让我们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消费、安安全全购买枸杞产品。
枸杞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有效监管,只有强化源头治理,规范市场秩序,增强公众的消费意识,倡导科学合理的消费,才可能正真的保证枸杞产业健康良好地发展。
原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发言人、新闻办主任李迎丰:如何与媒体及网民打交道——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及在突发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与新闻处置
“珍奇辽味”——2024东北亚美食文化交流周暨“沈阳臻品·地标美食”推介品鉴会举行
大连市沙河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对“校园餐”重大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举报奖励的公告
万益蓝WonderLab生产制造基地获评中国食品安全报社食品安全共建单位
“以蚝为媒 味动中国”,阳江市阳西县全面推动生蚝、调味品等优势产业融合创新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中国食品安全网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国家级专业新闻媒体。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国家级网络站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