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甘肃省靖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媒体反映该县枸杞生产加工存在违规违法问题的情况通报。全文如下: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生长出的枸杞因颗粒大且饱满、色泽鲜红、果肉厚实、含糖量高等优势深受消费者喜爱,当地政府为促进地方特色枸杞产业而发布的《促进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里明确规定:生产、加工枸杞及其产品过程中,禁止使用焦亚硫酸钠及其替代品。
然而,记者看出这里的枸杞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存在使用焦亚硫酸钠进行“提色增艳”的情况。
商户们都知道这种添加剂过度添加会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但为了使自己的枸杞有更好的卖相,能卖个好价钱,商户们尽管深知禁令却都不约而同地添加这种化学制剂。
记者在与商户的交谈中得知,头茬和二茬枸杞不用使用太多焦亚硫酸钠,加多了容易显得假;三茬枸杞成熟时,天气转凉,需要大量使用焦亚硫酸钠才可能正真的保证枸杞外观艳丽。
有商户坦言,他们都知道焦亚硫酸钠不让加,格尔木市也每年都查,但后来发现不加会亏钱,干脆也开始放焦亚硫酸钠了。
记者来到甘肃省靖远县,这里的枸杞种植培养面积大约有28万亩,遍布全县14个乡镇。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枸杞的“品质”,多卖点钱,收购枸杞的商户们会给枸杞“熏硫磺”。
有商户和记者说,新鲜的枸杞摘下来之后,也要先用亚钠碱水洗过一遍,这样晒出来的果子才会鲜亮好看。但要是一下雨,即使是亚钠洗过的枸杞,品质也很难保证了。这时,就只能用撒手锏“熏硫磺”。
有些商户为了节约成本,硫磺选用的是工业硫磺。工业硫磺不能用于食品加工,有毒,而且含有大量砷,易造成肾功能不全及衰竭、多发性神经炎、肝功能损害。
记者在一户村民的门口空地上,发现了收购枸杞的商户搭建起的塑料棚子。深夜,记者靠近塑料棚,掀开帘子,发现棚内地上已经完全被染成了黄色。
仅仅挑开一个口,就瞬间吸入了大量刺激性气体,呼吸困难、泪流不止。开帘通风后,记者才进入棚子,发现了被熏制后的枸杞。天亮后,这个棚子就被拆掉了。
过了一天的凌晨,记者又在马路对面发现了一个浓烟滚滚、散发着刺鼻气味的熏制棚。
下午再去查看时,棚子的塑料布也已经被拆掉了,几十板枸杞正在散发水分和气味,等待进入旁边的大棚进行晾晒。
村里一些偶尔参与枸杞熏制的村民也坦言,他们一般都是下午搭棚、晚上熏制,第二天白天晾晒。
夜幕下多处可见的熏制棚,已经成了白茨林村的一景,熏制收购上来的枸杞,似乎也成了枸杞丰收季各路商户的一种习惯。
除了白茨林村,在甘肃省靖远县东升镇的东兴村记者也发现了熏制棚。路边的枸杞晾晒大棚里,只要稍微靠近,就会被刺鼻的味道呛到,难受不已。
在这里,商户们用硫磺熏枸杞的行为可谓是明目张胆,大袋的工业硫磺,非常显眼地摆放在院子里。
而在甘肃省靖远县的靖安乡,有商户直接把熏制棚搭建在了农户的院子里,甚至毫不掩饰他卖的就是硫磺枸杞。
直到8月底,用工业硫磺熏制枸杞的行为,每天晚上都在靖远县的几个乡镇上演,白天采摘、下午搭棚、晚上熏制、第二天晾晒……
记者走访当地市场发现,商户们表示,这些硫磺枸杞有的进了火锅店、小药铺,有的进了茶包,还有的被制成了枸杞酒。
记者随后将在靖远县购买到的枸杞样本,送到了宁夏国际枸杞交易中心质量检验测试站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为,记者送检的11个枸杞样本,依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检验得出:所检二氧化硫项目不符合《DBS64/64001—2022》规定,根据每公斤小于等于100毫克的判定限值,判定结果全部不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