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淡水鱼种,这些“水中珍宝”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餐桌,更成为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正是贵州生物多样性的独特优势,才催生了如此繁荣的淡水鱼美食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机遇。上图为北京的一家贵州淡水鱼餐厅(酸汤鱼),主打的是鮰鱼(斑点叉尾鮰),贵州那边又叫江团鱼。摄影:Linda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2024年11月8日,据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通报的消息:贵州省铜仁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事情是这样的:2024年10月,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贵州省进行督察时发现,铜仁市多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存在未经审批的涉水工程,导致保护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铜仁市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地位重要,全市有10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占全省的40%以上,面积7000余公顷。
在印江河泉水鱼国家级保护区内,印江县未经审批在核心区修建了4道拦河闸坝,最高3.7米、最宽超过50米。
这些坝体建设导致水流被阻断、水生态碎片化、水生生物栖息地破坏。尽管贵州省渔业部门早在2020年就指出该工程破坏生态环境、并要求停工整改,但未被落实。
在石阡县龙川河泉水鱼鳜国家级保护区内,建成的8道拦河闸坝均未进行法定的环境影响评价。
江口县、德江县也存在类似情况,分别在保护区内建成了3道未经审批的拦河坝。这些工程导致铜仁市内共47道拦河坝及34座小水电设施将河道多次截断,妨碍了鱼类洄游、繁殖及基因交流,对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通报中还指出,除了印江、石阡、江口和德江四县在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设立后新增的15道违规拦河坝外,铜仁市内还存在32道拦河坝和34座小水电站。这些设施同样阻断了自然河道,破坏了鱼类在保护区内的洄游、繁殖及基因交流环境,严重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
点赞中央环保督查!这番乱相,笔者实在是看得“惊呆了”——这是“水产资源保护区”?确定这么高的“台阶”,鱼儿能爬上去?好得过五关斩六将?......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本来是为保护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栖息地,却因为这一些闸坝的“横插一脚”,把河流的通道给封了,鱼类没法自由洄游,繁殖也成问题。就像是把鱼儿关在了“死胡同”里,生态链断裂,物种岌岌可危。
更糟糕的是,这些闸坝和小水电项目还许多都是未经审批、未按规章程序走的,简直是“顶风作案”。本该是保护生态的地方,反而成了破坏生态的重灾区。环保部门早就敲响了警钟,但似乎却被“充耳不闻”,这不,河流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损失不可挽回。要知道,今天的“见利忘义”,最终要吃“生态账”,不仅对自然不负责,也是对下一代的伤害!
贵州铜仁市在10个保护区内的涉渔项目中,有40余项工程未批先建,其中18个尚且还没有取得保护区影响专题论证批复,6个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
特别是碧江区九龙温泉康养项目,占地2万余平方米,紧邻锦江河特有鱼类保护区的核心区。该项目在运营8年间未曾获得保护区影响评估,还在核心区内设置了排污口,进一步威胁到保护区生态环境。
督查组指出,铜仁市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认识不足,未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加以管控,导致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一条黄泥塘里钓上来的大草鱼。没有人去喂养它们。当地村民讲,这些淡水鱼吃荷叶等池塘里面的东西就长得这么茁壮,肉质也非常鲜美。摄影:Linda©️绿会融媒·海湿工作组(图文无关)
但是,要实现“年年有鱼”,就必须保护好水产种质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包括了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种的基因多样性,是水ECO的基石。健康的种质资源保障了鱼类的正常生长、繁殖和基因的代际传递,使鱼群能够维持稳定的数量和质量。如果水产种质资源被破坏,鱼类繁衍和生存环境受到威胁,鱼群数量就会减少,水生态系统也会失去平衡。
据不完全统计,珠江流域有鱼类425种,浮游藻类210种(属),浮游动物410种(属),底栖动物268种(属),水生维管束植物129种。珠江上游受威胁鱼类种数占总数的20.9%,许多传统经济鱼类从常见种、优势种演替为稀有种,洄游性鱼类种群数量锐减,中华鲟已多年未见。
而长江流域有淡水鲸类2种,鱼类424种,流域内分布有白鱀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圆口铜鱼、岩原鲤、长薄鳅等特有物种,以及“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
“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是为保护和合理规划利用水产物种的基因资源及其自然生境,专门在鱼类等水生生物的关键生长繁育场所(如产卵、觅食、越冬场及洄游通道)划定的特定水域及土地范围。这些保护区受到特殊管理和保护,以保障物种的持续生存与繁衍。根据保护范围和重要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其中国家级保护区专门保护在国内外具备极其重大经济、育种或生态科研价值的关键水产资源,经农业部门批准设立。
截至2016年,据农业部公布的8批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名录,我国总共458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另外,笔者注意到,根据2018年我国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水利部联合印发的《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珠江流域已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7处。而长江流域建有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17处。
淡水鱼作为优质蛋白的重要来源,一直以来都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为保障居民营养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摄影:Linda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笔者认为,在上面中央生态环境督查通报的贵州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这个案例中,其实,“生态连通性”是保护的核心。因为许多水生物种,尤其是洄游性鱼类,依赖连通的水系完成它们的生命周期。生态连通性指的是水流畅通无阻,河道和栖息地之间没有人为阻碍,生物可以在其中自由移动和繁殖。
一个地方的自然生态系统中,野生鱼类经过千百年的自然选择,形成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对于物种的适应和进化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它们在水ECO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们是食物链的重要一环,维持着水域生态的平衡。保护野生鱼类资源,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
当拦河坝、小水电等设施阻断河道时,会破坏这种连通性,使鱼类没办法完成必要的洄游和产卵,进而影响整个种群的生存与繁殖。这种阻隔还会限制基因的交流,导致种群的基因多样性下降。因此,维持生态连通性是保障水生物种健康繁衍、保护水产种质资源的基础。绿色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不能顾此失彼。
贵州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上游交错地带,河流众多,是这两个流域的生态屏障。全省共有984条长度超过10千米的河流,涵盖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主要水系,如乌江、赤水河、南盘江等。这些河流的山地地形特征显著,从上游的平缓河谷到下游的深切狭窄河谷,水流、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独特的栖息环境。
可以说,保护贵州的河流生态,不仅有助于维护长江和珠江流域的水生态安全,还对全球水生生物资源和ECO的可持续性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贵州铜仁一带,是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这跟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水文条件有关。铜仁位于长江上游乌江和沅江水系的交汇处,水系发达,河流众多,为各种水生生物提供了多样的栖息环境。此外,这一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体温暖、流量充足,水质清澈,适合多种鱼类和水生植物生长。铜仁一带大大小小的河流中,是许多珍稀、特有的水生物种的家园,这些物种对水质、栖息环境要求比较高,具备极其重大的生态价值。因此,铜仁不仅在水生生物物种数量上丰富,还包含了许多特有物种,具备极其重大的保护意义。
沈一杭.保护区变“破坏区”?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揭开惊人一幕:贵州铜仁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乱象重重.海洋与湿地.2024-11-13【参考资料】
中央生态环境督查:贵州省铜仁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破坏问题突出(2024-11-08)
生态环境部 农业农村部 水利部关于印发《重点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的通知(环生态〔2018〕3号)
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赴铜仁市调研督导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生态环保问题整改(2024年10月03日)
铜仁市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问题整改专家咨询研判会召开(2024-11-11)
徐麟在铜仁督导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通报典型案例整改工作(2024-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