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六年,毛主席在的游泳池,度过了他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春节。这个春节比较往年,显得格外冷清,后辈们都不在他的身边,说得上话的老战友也大多离他而去了。
周福明是毛主席的理发师,他回忆说:当时毛主席的健康情况非常不乐观,经常说着说着话突然就陷入昏迷当中。
然而,毛主席的心里依然还在惦记着国家大事,因此他非要挣扎着坐起来,等工作人员给他读报纸。
因为毛主席感觉身体疼痛难忍,于是工作人员就给他放电影,希望他可以一边看着电影一边和大家聊天,慢慢忘记身上的病痛。
除夕当天,照例是要准备年夜饭的,菜色也和往年一样,只有三荤两素外加一个汤。不过那天晚上毛主席已经吃不下啥东西了,只是让张玉凤喂了一点武昌鱼和汤泡饭。
都知道毛主席爱吃红烧肉,但是他同时也爱吃武昌鱼。这种鱼原来不叫武昌鱼,它属于鳊鱼一类,原来没固定的名字,因为三国时期的孙权提到过他,所以毛主席对它印象深刻。
一九五六年,毛主席在武汉考察工作时,偶然吃到了一道“清蒸鳊鱼”,于是将它写进了《水调歌头·游泳》,让它一夜成名。
毛主席一生热爱游泳,又因游泳喜欢上了“武昌鱼”。到了晚年,他仍渴望能像鱼儿一样,在大江大河里自由自在地徜徉。但是那时的他,连支撑着半个身体坐起来,都办不到了。
一想到这里,当时室内的空气就有一点沉闷。毛主席吃完饭以后,看到大家的情绪有一点低落,于是对周福明、张玉凤等人说:“放点炮仗吧,你们年轻人也该过年。”
于是周福明和吴连登等几个工作人员决定,由他们给毛主席找一张带扶手的椅子,把他抬到门前,再让其他人去外面弄点烟花爆竹来放一放。
所谓的“阳光池”,实际上的意思就是门边儿一块带玻璃栅栏的地方,人坐在里面视线十分开阔,能够正常的看到外面的一切。
周福明陪着毛主席,二人没有出门。吴连登带着一帮年轻的工作人员在外面点燃了炮仗,砰砰地响个不停。
周福明原来是杭州地方上一个小有名气的理发师,一九五九年的某一天,组织上突然安排他去给毛主席理发。
原来是毛主席到杭州工作那一段时间,身边常用的理发师没有带去,临时让他顶上。后来因为周福明的手艺特别好,就被调进了游泳池,当上了毛主席的理发师。
不止不放鞭炮,过节也不兴贴对联,不兴守岁,不兴“扫房”,更不泡腊八蒜等等。
正因为这个原因,当初毛主席很不情愿搬进来住。最后是周总理他们全部都进了,如果他不进来,办公的人就要从北京市中心跑去香山,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他才不得已搬进来了。
但是住进丰泽园以后,地面的砖瓦有破损处,毛主席也一律不让修,这是为了要保持文物的原样。
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房子是否破损,都不允许改动古建筑的外貌,更不许大兴土木。
周总理有一回出门办事,回来的时候发现工作人员趁他不在的时候把房子装修了,气得大发雷霆,后来还在大会上公开做了检讨。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上怎会是同意大家在春节的时候在里放鞭炮呢?万一点着了,那个损失简直不可估量,这应该就是周福明十七年没见过放鞭炮的原因。
当时毛主席住在游泳池边,这里的房子是后来新建的,离那些古建筑有一段距离。
人生弥留之际,毛主席想和年轻人们一起过节,听听鞭炮响,感受一下热闹的春节气氛。工作人员听说毛主席想看放鞭炮,当时就上外面找来了很长几串的炮仗。
这种炮仗点燃的时候,是要用竹竿挑起来,炸得红纸絮漫天飞舞才好看。他们没竹竿怎么办呢?开始想把炮仗挂到树上,但是又不敢,因为很容易把树干点着造成失火。
一开始他们把毛主席安排在“阳光池”,但是后来发现,鞭炮炸响的时候空气里面全是硝烟。
于是大家赶紧把毛主席抬回房间里,将玻璃窗户关上,拉开窗帘让主席观看外面的烟火。周福明说,那一天所有人都觉得很开心。
年轻人们高兴,是因为过春节了,听到鞭炮响才有“年味”儿,毛主席的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神色。不知道他看到鞭炮炸响时带来的烟雾时,会想到些什么呢?
也许是毛主席少年时代,在家中灶头上见过的熏制腊味的白烟;也许是他青年时代在颐和园昆明湖上见到的薄雾;更有很大的可能是他在二十二年战场生涯中,见惯了的滚滚黄云。
一九二九年,在江西的大柏地,毛主席和战士们还曾经燃起鞭炮,用鞭炮声当枪声,打乱了敌人的阵脚。所以
不知道是谁说过,人是哭着来的,所以我们要笑着走。一九七六年的除夕,毛主席早已经预料到自己来日无多。不过
因为毛主席更希望在他的身后,所有的年轻人们都能笑看明天,在未来的时光里迈着和他当年一样坚定的步伐,与新中国一起走上康庄大道,在胜利的鞭炮声中过好每一个春节。
讲完了毛主席的故事,突然有些好奇,如今的里面还让不让放鞭炮呢?据说明清宫廷里面规定,从除夕这一天至正月十五,这十几天是允许放鞭炮的。
但是明清宫廷里面失火的事经常发生,故宫里面管失火叫“走水”,平时不放炮仗也“走水”,放了炮仗点着的情况,估计不会少。
只不过明清时期,宫廷里面准备了很多救火的大水缸子。而且自己把自己的房子给点了,不算毁损文物,所以他们的规矩就没那么严。
每一年过节放鞭炮,总会出一点与之相关的“灾难”话题。比如失火了,比如生产烟花的厂子出现事故了。
不过这些事情,好比是用菜刀切菜,偶尔切到手指是在所难免的。所以禁放鞭炮以后,一直有人建议解禁放开。
中国人过年就图一个热闹喜庆,过去过年讲团圆,一家人团圆、一个胡同的人团圆、一个村的人在一起团个圆。
现在的人,都住楼房了,独门独户的,团圆的人数少,机会也少了,再不许放鞭炮的话,那就真的不热闹了。
放鞭炮虽然容易出事故,也存在污染空气的情况,但是直接不让放,难免让人觉得有点“因噎废食”了。
毕竟我们没住在古建筑边上,如果像一九七六年毛主席看鞭炮时一样,做好相关的安全措施,也就不用怕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