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轻轻洒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湖面上,波光粼粼中,一片宁静祥和。在这片被自然温柔拥抱的土地上,年近花甲的丁泽良正忙碌着,他的身影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坚定而温暖。
“天天,今天也要好好吃饭哦!”丁泽良提着一粉一绿两个小桶,分别装着大小不同的饵料鱼,轻声细语地招呼着人工豢养池中的江豚。天天,一头雄性江豚,已经在这里度过了16个春秋,它是丁泽良心中的“大儿子”。自从2008年受伤后被救到这里的疗养基地,丁泽良便成了它的专职“奶爸”。
“丁师傅,萌萌今天看起来特别活泼呢!”丁泽良的妻子在一旁笑着指向不远处的水面,只见一只约四岁的小江豚,正欢快地跃出水面,溅起一圈圈涟漪。
江豚萌萌是天天和娥娥(已去世)的孩子,它的每一次跳跃都像是给这个人工豢养池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希望。
整个人工豢养池有3只江豚,天天、萌萌、方方,最年长的天天18岁,年纪最小的是方方,才两岁多。丁泽良深知,这些江豚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萌萌是我一手带大的。”丁泽良深情地说,“天天年纪大了,性格腼腆吃得少。萌萌最活泼,吃得最多。我会进行人为控制,避免有的孩子(江豚)吃得不够。”
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每天四顿,每顿1公斤的小鱼,丁泽良都亲自准备,确保它们营养均衡,健康成长。“天气变冷之后,它们为了贮存脂肪,吃得会更多。”丁泽良和记者说,“夏天它们就吃得少一些。”
三天的中秋假期,丁泽良与江豚“同吃同住”,农历八月十五那天,他也只是去了离保护区一两百米的地方与家人一起吃了一顿中秋团圆饭。
“这之前我还是个渔民,那时候白鱀豚还经常在江里游弋。”丁泽良的眼神突然变得深邃,“可惜啊,它们最终还是功能性灭绝了。从那以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守护好这些江豚。”
2008年初,南方突如其来的雨雪冰冻灾害造成整个保护区江面几乎全部结冰。丁泽良和妻子发现一只江豚用头撞击冰面,试图呼吸新鲜空气——作为哺乳动物,江豚依靠肺部呼吸,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出水换气。但冰层过厚,长时间的撞击不仅没有破开冰面,反而使得江豚头破血流。
丁泽良赶紧报告给保护区。保护区紧急增调破冰船解救江豚。经过施救,两只受伤较重的江豚被放入网箱“留院观察”,其中就包括天天。
看着可爱又可怜的江豚,丁泽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江豚的责任。“到现在已经16年半了,6000多天。”丁泽良回忆起往事,历历在目。
随着秋意渐浓,天鹅洲故道的水面更显宁静和深邃。中秋节前,记者与保护区工程师刘亚恒一同登上观测船,准备前往江面探寻野生江豚的踪迹。
“今天天气不错,应该能看到不少江豚。”刘亚恒一边仔仔细细地观察着水面,一边对记者说。他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因为每一次的江面观察,都是一次与大自然亲密对话的机会。
船缓缓驶出港口,秋风轻拂,带来一丝丝凉意,却也让人心旷神怡。天鹅洲故道,是长江裁弯取直形成的水域,水质优良、饵料丰富,基本没人为干扰。因形似鹅蛋,故得名天鹅洲。记者与刘亚恒全神贯注地观察着江面,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微的动静。
“看!那边!”刘亚恒突然指着前方说道。记者迅速放大手中设备的焦距,只见远处的水面上,一群江豚正悠闲地游弋着,它们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中,仿佛在跳一场欢快的舞蹈。
随着观测船的缓缓前行,报道团继续记录着江豚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这就是我们的‘微笑天使’啊!”大家十分激动。只见江面上,江豚以家庭为单位跃动呼吸。刘亚恒和记者说,有些江豚母亲会在幼崽刚出生还不会游泳和呼吸的时候,选择驮着小江豚使其适应水流。
天鹅洲故道是世界上第一个对鲸类动物进行迁地保护的保护区。保护区从1990年开始尝试长江江豚的迁地保护,现保存生活着80多头江豚,近年来,每年都有7~10头小江豚在这里出生。
由潇湘晨报·晨视频发起,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的“一江碧水翩翩有你”生态文明融媒体记录工程建设项目之“笑傲江湖——跟着江豚去巡游”报道团将持续记录在秋天寻找这一抹最美的微笑的故事。
而丁泽良,也将继续以“江豚奶爸”的身份,守护着这些珍贵的生命,用他的经验、热情与影响力,让这份爱与责任传承不息。
本报湖北荆州讯在秋风送爽的季节里,三头长江江豚,在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门划出的6.9公里水域中欢快跃动。保护区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地对它们进行野化放归适应性训练。
近日,由潇湘晨报·晨视频发起,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的“一江碧水翩翩有你”生态文明融媒体记录工程建设项目之“笑傲江湖——跟着江豚去巡游”报道团来到这个地方进行“笑傲江湖——跟着江豚去巡游”的相关采访。
保护区的工作人员站在岸边,重视着每一只江豚的动态,望着那三抹在水中欢快游弋的身影,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与关怀。
“这三头江豚,一雌二雄,是2022年12月底过来的,都是精挑细选的‘精英’。”湖北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高级工程师曾强一边指着水中的江豚,一边向记者介绍,“特别是这头编号为‘1575’的雌性江豚,性格活泼,行为丰富,是我们这次野化训练的重点对象之一。”
“你看,‘1575’又在和两头雄性江豚一起围猎了。”曾强指着远处,只见江豚们默契配合,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场面十分壮观。“这种合作不仅提升了它们的生存技能,也为将来融入野外种群打下了坚实基础。”
与雄性江豚相比,雌性江豚因其数量更为稀少,且具备繁殖能力而显得很宝贵。“一只雌性江豚要经过12个月的孕育才能生下一只小江豚,一胎只有一只。”曾强说。
待这三只江豚适应长江流域水文条件、捕食环境和航段情况,达到基础放归标准后,保护区计划将在湖北洪湖老湾故道对它们进行放归尝试,最终帮助它们回到长江的怀抱之中。
“我们非常期待这头‘编号1575’的江豚回归长江后,能够为野外江豚种群恢复作出贡献。”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时表示。
曾强和记者说,在这三头江豚之前,保护区还在2023年4月成功放归两头雄性长江江豚。而据2022年最新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结果为,江豚种群数量约为1249头,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
曾强给记者展示了一张图片,图片中2023年放归的那两头雄性江豚穿上了小背心,配有无线电设备。“铺上毛巾是因为江豚的皮肤非常娇嫩,需要保持湿润。”曾强说,“我们跟踪了它们半年,确定它们已经成功融入野外江豚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