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这片灵秀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化的一座宝库。精细绝伦的手工艺、令人垂涎的湖北美食与刚柔并济的武当武术,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着荆楚大地千百年来的人民智慧与人文底蕴,而在当代社会中,非遗的价值正越发多面化,映照着历史的深邃与现代的发展新机遇。
8月31日晚,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走进了湖北。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与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演员徐帆一起来到了湖北省武汉市,与观众一起开始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湖北非遗之旅。
从武当武术走向国际,到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新故事,再到多种美食文化以及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深入结合,《非遗里的中国》全景式呈现了湖北非遗在当代社会不断传承、创新的蓬勃生机。
说起湖北,普通百姓最熟悉的是什么?也许是武当山张三丰的传说和武术,也许是热气腾腾的热干面、伟人诗词中提到的武昌鱼……这些大众耳熟能详的文化和美食名片,在今天都有怎样的传承和变化?
节目开场,画面从湖北壮丽的山水美景到历史古迹,再来到热闹的汉口里牌坊前,龙舞(高龙)、灯舞(郧阳凤凰灯舞)、龙舞(三节龙)、通城拍打舞等相继衔接,将节目火热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在这段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开场过后,撒贝宁一行人首先碰面的却是正在练习太极拳的一群留学生。而教授太极拳的教练是来自美国的武当“三丰派”第十六代传人杰克·平尼克,他也是武当山唯一的外籍武术教练,他如数家珍地向大家介绍了太极拳、八仙棍等内外家功夫,外国学员还展示了纹丝不动的横棍蹲马步训练,让撒贝宁、徐帆在比试中都只好“甘拜下风”。
在武当山,有数以千计的外国人慕名而来学习武术,而杰克·平尼克则表示希望搭建起一座国际桥梁,从新媒体、书籍、线下实操等途径进行国际传播,把国家级非遗武当武术和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神一起传递给全世界。
在汉口里街区还带来了武汉热干面、孝感麻糖、蟠龙菜、天门蒸菜等多种特色美食的非遗制作技艺展示,原来热干面不单单是早餐的选择,更承载着武汉人的生活小习惯和文化记忆;孝感麻糖的背后,是孝感深厚的孝道文化;而天门蒸菜则反映了天门人的热情好客……观众们与节目一起,生动感受到了湖北这些美食背后的文化底蕴。
被誉为“楚天第一菜”的武昌鱼是大众极为熟悉的湖北美食,在节目现场,传承人邹志平则用一桌“武昌鱼宴”展示了精湛的技艺,在“游在诗歌里的武昌鱼”互动环节,嘉宾们尝试将餐桌上“吃鱼不见鱼”的菜品与诗歌对应,既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也传播了武昌鱼与湖北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关联内涵。
通过创意的实景探索模式,节目更从文化背景、制作技艺、内容特性、传承创新等多重维度对湖北魅力非遗进行了多元解读和呈现。随着节目播出,相信会有更多的人对湖北非遗产生浓厚的兴趣,共同参与到非遗的传承与发扬中来。
在《非遗里的中国》湖北篇所展现的非遗项目中,“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的呈现或许是最特别的。嘉宾们先是走进了科技感十足的实验室,华中科技大学黄永安教授给观众们科普了“印”出中国屏的“电流体喷印技术”的里程碑式发展,其“精准点墨成像”的打印精度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节目现场还展示了打印出的“头发丝大小”电路板,其精细度效果令人称奇。现场嘉宾与屏幕前的观众在惊叹之余,又不禁产生疑问,这样的高新科技和湖北非遗有什么关联?
原来,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前身是中国古老的“传拓”技艺,能够说是“精准点墨成像”的先驱。节目现场从实验室来到了挂满传拓作品的古典空间,湖北省“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传承人张友海生动演示了这项古代 “黑科技 ”的特点和工艺流程,原来全形拓的价值不止步于“传古”,更在于“拓今”。
时代赋予非遗以新生,而非遗也能反哺现代化发展。节目中,“新意满满”的非遗项目传承发展为数不少,观众们随着节目发现,原来非遗早已融入大众生活的点滴之中。
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创新发展,是民间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完美融合的极佳案例。在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传承人、创新人的努力下,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不仅是土家族人的花铺盖、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活化石,还融入到时尚服饰、文创作品的设计元素之中。
而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西兰卡普传承人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发出了全国第一台土家织锦智能织造机,将传统的手工针法转换成电脑程序,在保留西兰卡普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的同时,将生产效率提升了50至100倍。
至此,《非遗里的中国》已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也是呈现非遗与现代化创新发展之间紧密联系的一个平台。通过展示金石器物全形传拓技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章水泉竹艺等非遗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融合,不仅让观众领略到了非遗的精湛技艺和深厚底蕴,更深刻理解了非遗在现代化进程中创新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非遗承载着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底蕴,也深深植根于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最鲜活的体现。但在当下,如何跨越“时间”这层隔阂,让观众从接触到理解,再到内心的认同,则成为主流媒体内容的又一堂必修课。
《非遗里的中国》第一季于2022年12月30日开播,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带大家走近非遗,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匠心精神、东方美学、民族韵味和中国智慧。自开播以来,《非遗里的中国》迅速成为社交网络焦点,播放、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以创新之姿拉近了非遗与大众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让大众看到了非遗在新时代迸发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
通过嘉宾近距离地感受与体验互动,《非遗里的中国》以具象化、潮流化的形式将非遗呈现给了大众,非遗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变得触手可及、温度可感。
2024年8月10日,《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在众所期待中回归,从新疆、广西、贵州、浙江再到最新一期的湖北,《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继续秉持了首季“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创作理念的节目理念,以地域为单元,以非遗为载体,以传承与创新为主线,升级节目制作水准,展现出了非遗的深厚文化渊源与蓬勃的时代活力。
《非遗里的中国》系列以创新节目理念达成了显著的传播效果,不仅在唤醒文化记忆、促进文化认同方面起到无法替代的非消极作用,也能够逐步推动文旅等相关产业的新时代发展,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带入了公众视野。相信《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会继续展示非遗之美,讲述非遗背后的故事,不断激发人们去传承、发扬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
《传媒圈》专为广电、视频、影视、广告主、广告代理公司及融媒体业者服务,粉丝量和阅读量均领先同业。欢迎关注!欢迎合作。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